電子書|https://issuu.com/xiajingshan/Journal_Vol9
「道釋畫」為魏晉以來書畫重要門類,將神佛聖賢入畫,生動體現其精要法義,促進宗教藝術文化推展,並達勸善之效。如佛畫大師夏荊山常言:「佛像雖無言語,但它能教化人,使人內心深處得到感受、得到淨化,給予人無量的力量。」佛教繪畫以視覺形象超越宣揚佛法的功能性及宗教信仰的圖像規範,進而啟發形而上的思想。
本期以「道釋畫之承繼與革新」為主題,經過論文審查程序及編輯委員會決議,由本刊編輯委員會決議收錄以下四篇論文:
(一)河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崔紅芬、河北師範大學圖書館副研究館員文志勇的〈黑水城遺存《父母恩重經》卷首畫研究〉,本文對《父母恩重經》各不同版本進行考察,析論俄藏黑水城漢文《佛說報父母恩重經》卷首畫與敦煌壁畫、絹畫和大足石刻浮雕及其他變相之異同,探究仁孝時期《父母恩重經》西夏文獻及卷首版畫流行的原因。
(二)佛光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王舒津的〈文以載道:夏荊山晚年鍾馗創作與傳統書畫的對話〉,本文以研究夏荊山的鍾馗畫作脈絡,梳理由古至今同類型題材之名家作品,如戴進、任伯年、王一亭、張大千等人作品進行圖像比對分析,發現夏荊山創作中源自傳統書畫的傳承與集大成,進而發展出其特有創新的藝術面貌。
(三)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博士候選人范俊銘的〈聖與俗的象徵建構―以夏荊山居士的〈竹林七賢圖〉為分析〉,藉由神聖與世俗的象徵建構觀點來解析夏荊山〈竹林七賢圖〉所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。畫中富饒的山林景色,文仕間的閒情雅緻,結合傳統生活記憶;使該畫在空間和時間上的講究繪製,超越世俗現世的限制,引領進入神聖美學的想像領域中。
(四)華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史論研究所碩士生王超的〈住世護法,佈施福田―淺談夏荊山〈十八羅漢圖〉的表現方式與其對貫休「禪月樣」羅漢圖式的繼承與拓展〉,本文梳理從印度羅漢觀念的初步形成到中國「十八羅漢」信仰的建立,探討早期羅漢圖像到貫休「禪月樣」羅漢畫像的風格展現,並歸納夏荊山於1995 年創作之〈十八羅漢圖〉對貫休「禪月樣」羅漢圖式的神韻、佈景、筆墨方面的繼承與拓展。
財團法人夏荊山文化藝術基金會
《夏荊山藝術論衡》編輯委員會
榮譽發行人: 夏荊山
發 行 人: 趙忠傑
主 編: 陳清香
資深編輯: 李清瑞
執行編輯: 姜又榕、馮紀華
英文編輯: 蘇雲禎
內頁排版: 陳怡听
封面題字: 夏荊山
刊 名:夏荊山藝術論衡
刊期頻率:半年刊
出版機關:財團法人夏荊山文化藝術基金會
地 址:臺北市松山區民生東路三段131號7樓A室
網 址: http://www.xjsacf.com/
電 話: +886-2- 2717-1220 ext 722
傳 真: +886-2-2717-1181
印 刷:碩輝設計印刷有限公司
出版日期:中華民國一〇九年三月
創刊年月:中華民國一〇五年三月
G P N : 38493861
I S S N : 2412-623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