畫作典藏

什麼是文化的根源,什麼是文化之宗旨,文化能使民族生出深厚的力量與感情,不是玩樂?不是口號?不是敷衍虛假。

什麼是人生最大的成就,不是財富大,是人生一輩子對社會對人類的貢獻有多少,最大最重要的貢獻就是道德文化。

文化修養是德品的越昇,精神心性的超越,西方人物質發達自強傲慢,無法明白中國深奧文化,中國文化處處都有哲學的修養,處處都含人生的真諦。

什麼事文化之精隨?不離佛教藝術。最終不離明心見性人生真諦,無上甚深微妙大法「心印」。

文化是延續留長的靈魂瑰寶,淵源的道德文化,大家同心協力保護宣揚,且勿斷滅。

文化是人民的靈魂,文化是精神不可或缺的伴侶,文化是精神教育的主宰,文化使人們內心深處生出真感情,文化是提高道德品味的一種崇高思想科學。 

二十一世紀看東方,東方看中國,中國看北京,北京看文化,文化看儒釋道,看藝術文化,藝術是文華之結晶。

傳統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賴以繁衍昌盛的根本支柱之一,文化反映了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乃至一個地域人類行為與道德總和,也制約著人們的社會行為和精神世界。

文化是人們生存的伴侶,文化是不可缺少的伴侶,文化能使內心身處生出感情,文化能使精神超越時空,文化能使人們生出真誠的崇拜。

文化旨意是優化人們的精神世界提高人們道德品味的一種思想科學。

文化是人民的靈魂。

文化是無形無相救民救世無價寶,世界中國人本來都是炎皇子孫後代的一家人。

人人有佛性都是未來佛,這是真正文化的精髓。

文化是人民的靈魂,是民族的精神休養,文化旨意是優化人們精神世界,優化美德品味的一種思想科學。

德善是文化瑰寶,明心見性是凡夫成聖的關鑰。文化是民族的靈魂。

有益於人的藝術於無形中啟發出善良美地的滋生,又如一股甘冽的清泉濯潤一代又一代的炎皇子孫的心田。

文化是含有德育的教化力量,文化是有生命力的,能使人們內心深處生出真感情。

佛法文化是有生命力的能使人們品德昇華,能使人們精神超越時空,人們的靈魂和生命離不開信仰文化。

中國文化的根源一切不離陰陽五行的變化,無極是中心之本源,就是哲學的本體,能生萬象,本體是佛性,不生不滅不垢不淨,通達虛雲無量太陽系。

有內涵的文化能使精神越超時,寶這是真實不虛。

佛像繪畫是啟發人們超凡成聖的藝術,繪畫佛像是自然幫助心念專一助道法門。

佛教繪畫藝術是民族文化文明的結晶,能教化人們止惡向善,品德崇高的修養於無形中幫助和諧社會的基礎。

微妙攝受力能使人們的靈性超越昇華,解脫虛幻煩惱,神聖藝術何日能弘揚誰來當?

佛像無言語能使人們的內心深處自然生出崇德向善的教化。佛像繪畫是民族文化光輝的結晶。

能幫助人有益於修心養性成佛的藝術品才是真正珍品神品藝術。觀看時代繪畫藝術就明白時代文化的興衰的情操和德育。

佛教繪畫益述事有生命力的對民族文化品德修養都有無形的影響,喚醒人們德善品位之超越。

繪畫是人們生活的伴侶,能使人們心身深處生出真感情,藝術東方民族有獨特超俗的風格。

佛像是繪畫的神聖藝術,能使人們內心深處生出脫俗的真感情。

佛像繪畫是民族文化的瑰寶。

神聖繪畫是民族文化的瑰寶。

今年繪的觀音大的像祇要心誠,觀久了一念反觀自性見真如,即是照見五蘊皆空悟見真觀音。

佛法本來不是宗教,是全人類的共同寶藏,藉佛教佛像繪畫顯現一點須彌山法,相引人入佛道。

繪畫佛像是神聖藝術非俗人畫匠能表得的佛法精要。

世上多少理學家、哲學家、宗教家都為人生研究一輩子,多數都是瞎子摸大象,理論都有一大堆,真正問題弄不清。

人在做天在看,人在說天在聽,善人有人欺,天不欺,人怕惡人,天不怕,天地之間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。

善惡因果報應是宇宙自然規律,不是不報時候未到。

靈魂無形無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,遍虛空就是自性真心佛。

寒山拾得

「合聖」拾得剛出世便被父母遺棄在荒郊,幸得天臺山的高僧豐幹和尚化緣經過,慈悲為懷,將其帶至寺中撫養,並起名「拾得」,在國清寺中將他受戒為僧。

寒山問拾得:「如果世間有人無端的誹謗我、欺負我、侮辱我、恥笑我、輕視我、鄙賤我、厭惡我、欺騙我,我要怎麼做才好呢?」

拾得回答說:「你不妨忍著他、謙讓他、任由他、避開他、耐煩他、尊敬他、不要理會他,再過幾年,你且看他。」

絕妙的問答,蘊含了面對人我是非的處世之道,因此雖經一千多年,至今仍然膾炙人口。

寒山拾得

此作繪寒山與拾得兩位大師是佛教史上著名的詩僧。

唐代天臺山國清寺隱僧寒山與拾得,行跡怪誕,言語非常,相傳是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的化身。是相親相愛、情深義重的象征。在民間,他們多以童子面目出現,表示祥和、圓滿的意思。

寒山拾得

寒山和拾得本都是肉身凡胎,並非仙人。

寒山是個詩僧、怪僧,曾在天臺國清寺當過廚僧,與寺中的拾得和尚相見如故,情同手足。寒山和拾得在佛學、文學上的造詣都很深,他倆常一起吟詩作對,後人曾將他們的詩匯編成《寒山子集》三卷。民間珍視他倆情同手足的情誼,便把他倆推崇為和睦友愛的民間愛神。至清代雍正年間,皇帝正式封寒山為「和聖」、拾得為「合聖」,「和合二仙」從此名揚天下。

寒夜雅會

畫幅整體呈「S」型構圖,場景鋪陳廻廊、欄杆、門牆皆用界筆繪製而成,裝飾紋理精細。庭院內設植物品類豐富,畫工精緻,位置遠近相宜。其畫人物勾勒筆法秀勁,設色青綠重彩,穠麗典雅,仕女的眉眼及妝容、髮飾、服飾皆仿宋人,體態靈活生動,技法嫺熟,情境惟妙惟肖。

揖禮祝壽

畫作以宋人祝壽活動為故事背景。以唐宋時期典型的陳設家俱烘托場景氛圍,右側松柏和左側太湖石相輝映,暗示表達祝壽的主題寓意,落地大屏以各種書體撰寫「壽」字明示主題,左側小幅畫屏仿宋代典型的山水畫屏時代風格。人物帽飾與著裝描繪細緻,線條流暢,設色考究,姿態靈活,面容各具神色,生動詮釋了民間喜樂,敬壽習俗。

秋嬉賞菊

此畫作蓋描繪內室女眷秋嬉賞菊的閒逸生活情景。畫中園庭殿宇極其繁盛,臺閣、欄杆、門牆皆效仿宋人界筆畫成,芭蕉搖曳,太湖石屹立園中,亭榭蜿蜒回轉,刻畫精細入微。人物勾勒筆法秀勁,神情各異、體態靈動、線條流暢,設色豐富,穠麗典雅,展現出一派秋日清怡,彈琴賞菊的場景。

拜請九天

畫幅構圖效仿宋代一角半邊的靈活佈局風格,左下方建築與右上方樹木對角映襯,情境中天上神明與凡間道師相呼應,人物表情刻畫細緻傳情,服飾筆觸精煉、陳設道具豐富。畫中道士手舉寶劍,口誦咒語,拜請神明,道士與書生仰望天界,目之所及方向,神明手持法器,騰雲駕霧,感召而至, 共同演繹了生動的道教神話情境。

桃李夜宴

該畫面屬於文薈圖題材,畫擬李白《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》詩句:「夫天地者,萬物之逆旅;光陰者,百代之過客;而浮生若夢,為歡幾何?」。畫面中,夜晚時刻,桃花盛開,一群文人雅士於庭院中舉行雅會,進行沏茶、賞花、觀畫、吟詩、聽樂等文藝活動。畫幅雖小,但畫工細膩,用色素雅,頗有可觀之處。

竹林七賢

畫面描繪七位文士雅聚,五位童僕伺候於側,背景繪製大湖石,以及大片的竹林,由此可知描繪竹林七賢題材。在魏晉時期正始年間(240-250年),嵇康、阮籍、向秀、劉伶、山濤、王戎及阮咸七人,在山陽縣(今修武一帶)竹林之下,玄談、高歌、飲酒,肆意酣暢,世謂七賢。

高仕圖

該幅作品為傳統文薈圖題材,文人進行雅聚文藝交流的場景,展現儒家學者學富五車,寄情於山水園林之間,超然脫俗,清高自命的氣節。畫面使用工筆細膩技法描繪,使得畫面相當秀雅精緻,且配色得宜,使畫面相當和諧。

遊春圖

畫面描繪帝王行樂圖的場景,上半段帝王身著黃袍,騎乘白馬之上,周圍百官、宮女簇擁圍繞。畫面背景山水採用淺絳山水技法描繪,在赭石烘染之上,略施綠色顏料而成,畫面顯得十分素雅清淡。

漁家樂

畫面表現魚米之鄉的江南,五穀豐收,漁家安樂的場景,該類國畫題材,在傳統上屬於民樂圖的傳統,象徵皇圖永固,政治清明,四海昇平的歡熱氣息。

高仕圖

畫面採一河兩岸式的構圖,前岸繪製文人雅士聚會結束,正欲離去的互相告別。上方描繪文人雅聚舉行集會之所,相互下棋、高歌、飲酒、沏茶,將場景配置於松林間,以松象徵文人的高貴氣節。

高仕圖

該畫面描繪春天時節,桃花盛開,文人雅士進行聚會,賞玩,以文會友的情節。畫面雖小,人物眾多,山石草木等一絲不苟的描繪,全景使用工筆色設而成,顯得相當細膩別緻。

松鶴延年

水墨設色。松鶴取其長壽的吉祥語彙,繪畫使用墨色表現,顯得十分寧靜淡雅。

梅竹雙樂

該書法強調中華文化的重要,而中華文化的涵養不外乎是儒家的倫常、釋教的悲願、道家的豁達,而今日是中華文化復興的大世代,對於傳統文化的涵養應深植人心。

書法作品主題強調佛像具有教化人心的作用,對佛像頂禮跪拜,消除凡夫自我執著、高慢之心,滅除眾生無量劫以來生死重罪,及一切煩惱。

夏荊山書法每字結構中,在落筆、捺、撇等處常見到肥筆現象,其餘採瘦筆,使得字形變化多端,展現出秀麗風度,呈現出內蘊的美感。

書寫內容乃教化人心之語,知足是真正的富,身閒情以貴,佛心為大悲,雖然初看之下偈語內容並無深奧之理,其語法結構也少修飾,但直白的言語,對於忙碌現代人們可說是當頭棒喝,值得仔細品味思索。

一佛二弟子

該畫面描繪一佛二弟子,使用工筆重彩設色而成。傳聞釋迦如來曾於靈鳩山拈花微笑,此時大眾默然不解其意,唯有迦葉尊者破顏微笑,世尊曰:「吾有正法眼藏,涅盤妙心,實相無相,微妙法門,不立文字,教外別傳,付囑摩柯迦葉。」是故迦葉尊者成為禪宗第一代祖師,而後將其法脈傳與阿難尊者。

普賢菩薩

普賢菩薩乃「大行普賢王菩薩」之簡稱,早期普賢菩薩梵語音譯「三曼多跋陀羅菩薩」,又譯「遍吉菩薩」,表示「普」為身相遍一切處,「賢」為最善功德妙義無所不在。常作為釋迦牟尼佛右協侍菩薩,其坐騎為六牙白象,白象在印度傳統上具高貴象徵,通常為國王坐騎。

藥師琉璃光如來

藥師琉璃光如來願力成就東方琉璃淨土,以琉璃為名,乃取琉璃之光明透徹以喻國土清淨無染,彼如來以藥施著名,畫面使用工筆重彩描繪。主尊如來,身後圍繞四大天王,左側站立日光遍照菩薩,右側站立月光遍照菩薩,菩薩前方站立十二大藥叉為眷屬,十二藥叉神將也表藥師如來十二大願的象徵,頭上有生肖標誌,又代表時辰,是藥師如來守護眾生,譬如隨身影,一分未捨離修持藥師如來者。

文殊菩薩

文殊菩薩為中國四大菩薩之一,象徵智慧第一,文殊菩薩現童子像,右手持劍,斬除一切煩惱無明,右手持書卷,象徵無上智,乘坐於青獅之上,此造像體系並非源於顯教中,而是出現於唐密儀軌中。另外,畫面文殊菩薩左下角,配置善財童子為眷屬;右下角,配置于闐王為眷屬,二眷屬則出於唐代五臺山文殊菩薩化現故事中。

東方持國天王

東方持國天王為漢傳佛教四大天王護法神之一,住須彌山白銀埵處,膚色皎白,身穿甲胄,手持琵琶。持琵琶本為行法中道,及主樂神的特徵,爾後將其絃樂調音轉換具有護國思想,成為「風調雨順」中的「調」。

韋陀菩薩

韋陀菩薩乃漢傳佛教重要護法神之一,其造像呈現身著盔甲,手持金剛杵,威風凜凜的模樣。一般在寺院中配置於四天王殿中央彌勒佛龕的後面,面向大雄寶殿,象徵守護伽藍道場。除此之外,韋陀菩薩常見的配置地點,便是在大雄寶殿內立於主尊像外側。

准提菩薩

畫面中主尊為準提菩薩,頭戴寶冠,共十八支手臂,各持不同法器,皆有其特殊意涵。菩薩身後配置頭光與大圓光,後方繪製祥雲,上方華蓋嚴飾,結跏趺於蓮臺之上。菩薩身旁兩個各配置四尊眷屬,上排兩位龍王,呈現帝王貌,雙手持笏;中排四位將軍貌,手持各類器物者為四大天王;前排二位金剛力士,上身赤裸,下身著長裙,手持金剛杵者為哼哈二將。

釋迦牟尼佛

畫面使用細膩工筆重彩設色而成,釋迦如來面如滿月,相貌莊嚴,端坐於高廣蓮臺之上。世尊右手當胸呈現說法貌,左手腹前禪定印,身後配置頭光。背景使用漸層紺藍之色,點綴五色祥雲裝飾,畫面下方繪製一寶盆,盆內置放重寶供奉如來。

地藏菩薩

該幅地藏王菩薩造形源於日本佛教所傳地藏王菩薩造形改造而成,菩薩圓頂,身著袈裟,右手持錫杖,左手持缽,身後配置火焰紋的頭光,跣足站立於蓮花上,蓮花旁配置白獅。畫面菩薩具有救度地獄餓鬼道眾生的意涵,錫杖表示震開地獄之門,持缽表示施食餓鬼之食,火焰頭光表示菩薩現大威德之力。

達摩祖師

禪宗祖師達摩留下許多經典神奇色彩的故事,記載達摩由印度登商船,進行遠洋航運而抵達中國,故將達摩背景配置大海,具有渡海意涵思維,象徵他將天竺禪法帶入東土;但將達摩站於岩石上渡海,並未見於經典依據,此乃夏荊山創作之巧思。

達摩祖師

達摩五官肌膚使用細膩筆法刻劃,身後運用硃砂勾勒一道頭光。達摩身著通肩寬袖長袍,運用寫意筆法來表現顫筆,陰陽頓挫的線質,爾後敷染硃砂色,使得硃砂濃淡深淺淋漓的趣味充分體現。

羅漢

該幅羅漢表現相當具有人間世俗性的一面,尊者坐於席上,豐頤蹙額、深目大鼻,身後放置一缽,此時修行入定已經結束,尊者準備起身,故雙手高舉、咧嘴大開,呈現伸懶腰的模樣,十分逗趣。

達摩祖師

達摩為東土禪宗開山祖師。他是南天竺香至王的第三子,出家後從般若多羅大師,南朝期間自印度搭船航海來到廣州、北行至北魏,教導禪法、直指人心、見性成佛,不立文字、教外別傳。於東魏天平三年(536年)受人迫害、中毒身亡,葬於熊耳山(今河南宜陽縣),起塔于定林寺。但在《景德傳燈錄》中記載達摩為假死,爾後欲西返天竺。據傳他死後三年,魏國使者曾於蔥嶺遇到他,見他手攜一隻草履,向天竺歸去。畫面中的達摩,便是表現欲歸天竺的形貌。

羅漢

畫作中羅漢上身衣冠不整、彎腰、右手高舉、持搔癢器物抓背,恰似搔到癢處,表情十分陶醉自得,顯得相當生動有趣。羅漢不拘小節、隨處而安、自在的性格,反映出人間聖者的氣質。

降龍羅漢

降龍羅漢在印度佛教造像中並無該類題材,此乃中土佛教文化的獨特造像。龍虎相對本為道教常見題材,宋代時三教合流,互相影響,龍虎也被佛教羅漢體系所攝受,成為降龍羅漢、伏虎羅漢的母題。

羅漢

該畫面採用兩段式構圖法,前景與中景非別描述不同的主題,前景為花叢盛開的各色牡丹花,爭奇鬥艷,顯得十分活潑熱鬧。中景一磐石上,一位羅漢坐在其上,身旁配置一香爐,用色簡潔乾淨,呈現出羅漢寧靜於禪悅中,與前景的花花世界截然不同。

羅漢

畫面中羅漢坐椅上,身旁桌案放置經卷,尊者右手指向前,左手持柄香爐,呈現出說法貌,和尚前方的童僕,恭敬雙手合十,站立於側。至於,尊者說法對象為何?畫面中並未描繪出來,給予觀者空白想像的空間。

羅漢

該幅畫作乃明清以來常見的降龍尊者的題材,畫面中羅漢坐於磐石之上,顯得悠閒子在,抬頭仰望虛空中蟠龍。羅漢前方一位一位玉女,手持瓶,瓶口一股清煙竄出,於天空中出現一龍,呈現出羅漢戲龍的母題。

羅漢

羅漢坐於磐石之上,身著袈裟,雙手胸前持經卷,誦讀,神情顯得十分專注。羅漢身後站立一位崑崙奴侍者,雙手捧經盒,恭敬而立,凝視身前恭讀經文的尊者。該畫面使用工筆重彩表現,岩石使用水墨與赭石設色,磐石上方平臺使用石綠,背景的欄杆使用朱色,色彩配置得宜顯得相當和諧。

鍾馗

鍾馗體格短小,面目猙獰,動作滑稽,顯現出醜感,別具風趣。在美學欣賞上,醜感的感官認知,亦是一種藝術表現手法,有別於美的認知,鍾馗時常使用醜感呈現,來引發人們的關注。

鍾馗嫁妹

鍾馗嫁妹是中華文學及世俗文化中的故事題材,廣為流傳,常作為吉慶與裝飾圖案。該畫面中人物主題使用重彩色設,背景則使用水墨設色而成,使得畫面主題人物相當顯目。

鐘進士遷圖

畫面中表現鍾馗遷居,眾多小鬼付出勞力,扛其家當重物協助鬼王,而鍾馗的親妹乘坐於牛上,跟隨在後。畫面使用工筆勾勒,略加淡彩及墨染設色而成,色調統一寧靜。

鍾馗戲鶴圖

畫面中鍾馗坐於磐石之上,手持酒杯欲飲酒,身後放置一缸酒壺。鍾馗身旁松樹及白鶴,具有兩種圖像意涵,其一,表示君子之德長青不敗,隱居田園寄情山水之間,以松、鶴為友。其次,表示長壽之意的吉祥語意,表示「松鶴延年」。

鍾馗伏虎

在佛教造像傳統中有伏虎羅漢,並未出現伏虎鍾馗,但夏荊山將佛教造像傳統,與民俗題材相結合,產生一種新的圖像語彙。

鍾馗觀棋

據《歷代神仙通鑒》記載,鍾馗系陝西終南人,少時即才華出眾,曾在唐武德年間,赴京城應試,卻因相貌醜陋而落選,憤而撞死殿階。帝聞之,賜以紅官袍安葬,等同進士出身。該畫面中鍾馗頭戴襆頭,身著紅色寬袖長袍,右手持扇,左手捻鬚,屬於進士文人樣貌。鍾馗坐於庭院的太湖石上方,觀看前方部屬小鬼下棋,屬於文鍾馗形貌。畫風採用工筆重彩,太湖石使用金碧山水技法表現。

鍾馗

畫面鍾馗表現出酒後衣衫不整,半醉半醒,步履蹣跚,欲拔出寶劍的體態。身後上隅描繪一隻紅色的蝙蝠,象徵「引福入室」的吉祥語彙。

柳枝觀音

畫面中白衣觀音站在蓮臺之上,右手持楊柳,左手持淨瓶,遍灑楊枝甘露枝水,救濟苦輪。觀音兩側配置十八羅漢,背景配置祥雲,觀音與十八羅漢共同配置源於明代,一直傳承至今。

白衣觀音

該尊觀音沿用南宋牧谿的白衣觀音造形,延續著濃厚禪意境界的造像傳統。畫中觀音端坐沉思,坐於一片枯黃荷葉之上,更顯蕭瑟,寧靜之感,頗具禪味。

竹鶴觀音

白衣觀音結跏趺於磐石之上,背景配置岩石與竹林,構成紫竹林觀音的意象,此乃普陀山觀音信仰的變化造像之一。但在觀音周圍配置六鶴,並非佛教傳統,乃明清時期吉祥圖案「六鶴迎春」的表徵,夏荊山將傳統佛教造像與世俗吉慶題材結合一體,頗有巧思。

蓮花觀音

畫作中觀音身著條帛、天衣、褲裙,身上配戴瓔珞,頭梳高髻上戴冠,冠中阿彌陀佛,菩薩結跏趺坐於蓮臺之上,手持蓮花。此種觀音菩薩造像,唐密屬於聖觀音,天台宗教法稱大慈觀音,即梵文Arya-avalo Kitesvara的意譯。聖觀音即正觀音,乃觀音菩薩知本尊,一切法相的總體代表。

清淨觀音

白衣觀音手持念珠,站立於蓮花海中,蓮花自古表清淨、無染、聖潔之意,故佛國淨土眾生大都由蓮花化生而生,佛菩薩也端坐蓮花之上,有別於世俗染欲而生。

觀世音菩薩

畫面觀音身著白衣,呈現自在坐於紺藍蓮花之上。菩薩右手托腮,頭微傾,呈現思維樣貌,此乃思維觀音體系,象徵觀音菩薩尋聲救苦,思維眾生。畫面下方繪製一龍王獻寶,上方一隻鸚鵡銜念珠,此為南海觀音造像體系物件。夏荊山居士將思維觀音與南海觀音造像進行整合創作。

童子拜觀音

畫面中岩石上端坐觀音,下方祥雲之上站立善財童子,雙手高舉,微彎腰向菩薩恭敬請法。善財童子向觀世音菩薩求法,源自於《華嚴經》的〈入法界品〉中,宋代時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圖,以及普陀山觀音信仰興盛,使得善財童子成為觀世音菩薩的眷屬。

童子拜觀音

畫面中白衣觀音手持念珠,坐於岩石上,周圍配置青綠山水,觀音菩薩凝視下方的善財童子,童子雙手合十,高舉頭前,恭敬禮拜請法。童子拜觀音的母題,源自於《華嚴經》中記載,觀音菩薩常駐錫在補怛洛伽山,該處芳草鮮美,泉流環繞,景緻宜人,山上草木常放光明,善財童子發菩提道心,參訪諸多善知識,其中一參便是觀音菩薩。

觀世音菩薩

觀世音菩薩呈現思維像,坐於金碧山水的岩石之上,垂目視眾。岩石下方海濤波湧,龍王示現,在唐密儀軌中龍王時常成為觀音的眷屬,因為觀音菩薩在古印度信仰中某部分具有水神與願的特質。畫面色調整體呈現出,一股安穩、祥和的寧靜之感。

童子拜觀音

該畫面使用墨色為主,色為輔的設色方式,使得畫面呈現出寧靜深遠的視覺感受。觀音菩薩住錫於補陀落伽山道場,此時善財童子南參至觀音道場,雙手合十,恭敬請法,菩薩慈悲為其宣說大悲法門。

珍紙寶墨傳千古,無益於人的字不寫,無益於人的書不著,無益於人的書不繪,處處珍惜自我是修養。